查看原文
其他

你若咬定了人只活一次,便更没有随波逐流的理由

2016-02-05 纸城

纸城小报:1968年的夏天,那是柯川去世的夏天,是爱与骚乱的夏天,也正是在那个夏天,两个刚刚踏上艺术之路的热血青年相遇在布鲁克林。他们单纯而热忱,从科尼岛到第42街,最终到“马克斯的堪萨斯城”著名的圆桌、安迪·沃霍尔王朝听政的地方。他们的足迹遍及纽约。

1969年,这对情侣在切尔西酒店驻扎下来,迅速融入了那个赫赫有名也声名狼藉者的团体――当时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及其千奇百怪各色族群。那是一个意识格外敏锐的时代,诗歌、摇滚、美术和性政治的世界,相互碰撞、爆发。在这样的环境里,两个孩子般的青年立下了相濡以沫的约定。他们的生活混乱而浪漫,他们献身创作,被共同的梦想所推动,在那段如饥似渴的年月里彼此激励、相互扶持。



专辑Horses封面


世人认识帕蒂·史密斯,多半始自1975年的《马群》(Horses)专辑。封面那帧黑白照,瘦削的女子脂粉不施,穿着男气的白衬衫吊带裤,黑外套甩在肩上,一头蓬乱的黑发,双眼直直望向你,背景是阳光斜映的白墙。这幅图像平静而强悍,细腻却挑衅,和专辑开篇名句“耶稣是为别人的罪而死,不是我的”相互映衬,平地一声雷,从此改变了摇滚的面貌。然而站在这张专辑封面背后的摄影者就是罗伯特·梅普尔索普。




纽约朋克大潮从这张专辑开始延烧,继而与大西洋彼岸的英伦朋克同党合流,终于成为横扫时代的燎原大火。帕蒂遂被尊为“朋克教母”──在高帽和标签泛滥成灾的流行乐坛,这是一顶“名副其实”的冠冕。




帕蒂曾自谓“恨不能生在十九世纪”,她变成“朋克教母”实属意外,她骨子里始终是一个诗人。摇滚于她,最重要的意义便是诗的载体。她饱读诗书,挚爱的偶像是兰波(Arthur Rimbaud)、布雷克(William Blake)和波德莱尔(CharlesBaudelaire)。看看她这些年的造型,你不难发现帕蒂对那个时代的执迷:那一身装扮,活脱脱是从漫漶的银版相片里走出来的十九世纪颓废派诗人。而罗伯特·梅普尔索普,始终都是最能捕捉她完美形象的那双利眼。




罗伯特·梅普尔索普在摄影界如雷贯耳的威望,乃至于生前身后作品掀起的争议,都已经是当代艺术的必修教材。七○年代,摄影作品的艺术地位逐渐上升,跨进了美术馆的殿堂,罗伯特便是彼时崛起的新世代“巨星级”摄影家之一。



自拍像 罗伯特 1985


他常以严谨的古典构图和细腻的光影拍摄跨人种的同性恋、性虐待等题材,屡被视为惊世骇俗。即使在他死后,作品已动辄天价,相关展览和书籍仍屡遭抵制,险被查禁。当年一连串争议,牵扯艺术与出版自由的界线,如今都成了文化史的经典案例。



罗伯特摄影作品


帕蒂史密斯通过《只是孩子》这本书以平静祥和的笔触重现了她与罗伯特·梅普尔索水乳交融、神合行离的爱情与命运。而除此之外,最为让人唏嘘的是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。


安迪·沃霍尔与鲍勃·迪伦 1965


Andy Warhol 和 Edie Sedgwick circa 1965



安迪沃霍尔和他演员


在字里行间,随随便便出现的人名和地名都是六七十年代盛名躁动的艺术家、音乐家、实验导演、先锋摄影师以及表演者,我们无法想象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。



帕蒂和罗伯特在“马克斯”


就像书中的描写:“那个时候,安迪沃霍尔被动地和他魅力非凡的白色鼬皮女王伊迪·塞奇威克一起统治着纽约“马克斯”酒吧底下的圆桌。女侍臣们漂亮妩媚,往来应酬的骑士们都是奥丹、唐纳德·莱昂斯、劳申贝格、达利、比利·内姆、利希滕斯坦、杰拉德·马伦加和约翰·张伯伦这样的人。在最近的记忆里,圆桌边还坐过像鲍勃·迪伦、鲍勃·纽沃斯、妮可、蒂姆·巴克利、詹姆斯·乔普林、维瓦和“地下丝绒”这样的王室成员,这是你所能期待的最极致的黑暗魅力了。”




他们在彼此最艰难的境遇里来到切尔西酒店,他们一无所有,拿着仅剩的“家当”坐上出租车,坚定地对司机说“去切尔西酒店。” 他们坚信彼此在面对一个更好的未来,他们信心十足,拿着自己的诗歌和贴图作品,他们就感觉拥有了全世界,并豪不夸张的说,他们也认为世界也会为他们而感到自豪。



帕蒂·史密斯与Viva(安迪·沃霍尔明星)切尔西酒店


艾伦·金斯堡在切尔西酒店

帕蒂·史密斯与鲍勃·迪伦


在切尔西酒店的一间狭窄的房间里,他们共同挤在一张单人床上彼此心照不宣:我们终将闪耀。


“我爱这个地方,爱它那破旧的优雅,以及它所独有的历史。还有传言说,切尔西常被水淹的地下室里还囚着奥斯卡·王尔德的大皮箱。浸没在诗歌和酒精里的迪伦·托马斯,曾在这里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。托马斯·沃尔夫奋笔疾书了《你不能再回家》的数百页手稿。鲍伯·迪伦在我们这层楼写出了《眼神哀凄的低地女人》,据说那个磕了药的伊迪·塞奇威克在用烛火粘她浓密的假睫毛时还把房间给点着了。”




帕蒂和罗伯特从一开始的爱侣关系,到罗伯特“发现”自己的同性恋性向,几经挣扎而至坦然面对,他们始终相互陪伴,相互理解。这份生死与共的情感,即使后来两人生活轨迹渐行渐远,仍然紧密相系,至死不渝。或许帕蒂和罗伯特的作品都太经典,在几代人记忆中烙下的印象太鲜明,总以为他们生来便该是那模样,殊不知两位艺术家的养成,充满了意外与曲折:罗伯特起初全心投入绘画和装置艺术,对摄影毫无兴趣。他之所以拿起相机,是为了自制拼贴材料,省下搜寻素材的工夫。帕蒂则专心致志写诗作画,一心向兰波与布莱克看齐,这个内向的女孩原本压根儿没想过公开表演,遑论出唱片。她之所以组团,最早只是为了在诗歌朗诵的场合添一把电吉他,增加戏剧张力。就这样,一桩意外连到另一桩意外,引爆了他们自己都始料未及的潜能。罗伯特变成了名满天下的摄影大师,帕蒂则变成了“朋克教母”。

 


《只是孩子》这本书之于真实,就如李安的《断背山》之于爱情电影。

 

 帕蒂·史密斯以诗人的笔触回忆了她与罗伯特的年轻岁月,笔尖所到之处,处处诗意流淌。像帕蒂·史密斯自己所说:“不管我们科技再怎么进步,请不要遗弃书本。在这有形的世界,没有任何东西比书本更美丽。”



帕蒂与罗伯特的第一张合影


罗伯特· 爱

  

我想死在你怀里在我还活着的时候。

 

我眼前的永远不是我,而是我们。

 

我们的作品就是我们的孩子。

 

罗伯特始终在我的意识里:在只属于我的宇宙学里,一颗星图上的蓝星。

 

总有那么些天,阴雨蒙蒙的,布鲁克林的街巷格外上镜,每扇窗都像是一个莱卡镜头,窗外的景致静谧而富颗粒感。我们把彩色铅笔和画纸划拉到一起,像野孩子一样闷头一画到天黑,直到再也画不动了,倒头便睡。我们相拥而卧,窒息地拥吻着入梦,有点笨拙但很开心。

 

我认为一个男人变成同性恋,是因为没有真命天女来拯救他,这个错误认识是我从兰波和诗人保罗·魏尔伦的悲剧结合上发挥出来的。兰波至死都在遗憾,他未能寻到一个能与之共享身心的女人。

 

我能够在某种尺度上认可他,我的盔甲仍有脆弱的地方,而罗伯特,我的骑士,尽管他并不想那样,却已经刺穿了它好几处。

 

在你所有的作品中,你仍然是你最美的作品。最美的。


 


 活着· 死亡

 

你若咬定了人只活一次,便更没有随波逐流的理由。

 

我一动不动地站了一会儿,然后就像在做梦一样,慢慢地坐回到椅子上。那一刻,托斯卡开始了那段精彩的咏叹调《为艺术,为爱情》。为艺术而生,为爱而活。我闭上眼睛,十指相扣。上帝了解我想怎样道个别。

 

离别总是痛苦的。我总有种挥之不去的想法,要是我一直陪在他身边,他就会活下来。

 

罗伯特正在死去:创造着寂静。我呢,注定活下来,仔细聆听那需我终其一生去表达的寂静。


 


成长· 青春

 

除了青春自己,谁又懂青春的心?

 

我们总爱笑话小时候的自己,笑我是一个努力学好的坏丫头,而他是一个努力学坏的好小子。多年之后,这些角色会颠倒,然后再颠倒,直到我们开始接受自己的双重性,我们就这样接纳了大相径庭的信条,接纳了自身的光明与阴暗。

 

这一切将通往何处?我们将会成为什么人?这是我们年轻的问题,年轻的答案也已揭晓。

 

一切通向彼此。我们成为自己。

 

有时候我只想举起双手,然后停止。停止什么?或许只是停止长大。

 

所有人或许都想重温已经失去的东西。而有时,却不得不将某些回忆放进惆怅的小梳妆台里。偶尔在一条叠起的旧手帕中,我们会发现一枚贝壳或者无足轻重的石头,寻回曾经的那些午后时光的欢乐。



 

歌唱· 摇滚

 

我不想唱歌,我只想写歌。我想当诗人,不是歌手。

 

我们创造了这个时代,让我们夺权吧!

 

当初我进入摇滚世界是因为想创造一些空间让少数的声音可以出来——不论你觉得自己是个怪胎,无论是黑人、同志、小偷或女人。现在我知道我们已经带来一些改变,已经对人们造成一些正面的影响。我们是要创造空间然后让别人来参与,而不是举着旗子说:‘这是我们的。’我们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名利而来的。

 

这是我的私人仪式,在我动摇的时候,让约翰·列侬的声音和歌词赋予我力量。


 


 艺术· 善恶

 

艺术是赞美上帝的,并终将属于上帝。

 

人类创造了艺术,做一名艺术家就是要去探索别人所不能。

 

我渴望加入艺术家的群体,渴望他们的那种饥渴、他们的穿衣打扮、他们的创作还有祈祷文。

 

我吹嘘,说自己有朝一日会当一个艺术家的情妇。在我稚嫩的心灵里,似乎没有比这更浪漫的了。

 

世界上没有纯恶,也没有纯善,只有纯粹本身。

 

耶稣为某人的罪而死,但不是我的。




本文部分节选自《只是孩子》导言 马世芳

已获出版社授权




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

《只是孩子》




-end-



本文由纸城编辑,部分图片来自网络,其他图片经授权源自出版社。如商务合作,请微信后台(paper-city),与纸城君洽谈。


长按二维码可识别关注paper-city


回复关键词:海蒂·拉玛 |  伍迪·艾伦  |  约翰·巴里 | 安迪·沃霍尔  |  李•米勒 | 梵高 | 草间弥生  |  菲茨杰拉德 | 王尔德 | 乌托邦节日 | 香奈儿的情敌 | 英国首相夫人 | 村上春树 | 小飞侠 | 鲍勃·迪伦 | 花花公子 | 伍尔夫 | 女性写作 | 秋天的诗 | 聂隐娘 | 奈保尔 | 被偷名画 | 作家笔迹 | 查看以往内容。


 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